2017年4月15日是我國第二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,要構建集政治安全、國土安全、軍事安全、經濟安全、文化安全、社會安全、科技安全、信息安全、生態安全、資源安全、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。
近年來,隨著電信網絡詐騙、數據資料泄密的日益增多,信息安全問題變得愈發突出,構建國家安全體系需要大力維護好信息安全。在政府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之前,我們必須懂得哪些渠道最容易造成自身個人信息的泄漏,以及如何做好個人的防護、守衛工作。

兩會期間,公安部宣布破獲一起特大竊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,抓獲犯罪嫌疑人96名,初步查獲涉及物流、醫療、社交、銀行等各類被盜公民個人信息50億條。這個犯罪團伙是如何竊取了多達50億條公民個人信息的呢?綜合央視、人民網、新華社、騰訊網等多家媒體對本案的報道后,得知犯罪團伙的手段基本如下:
敏捷科技信息安全專家特別指出:目前很多互聯網公司在獲取個人信息的時候并不規范,比如說大量的APP都在私下獲取一些與功能無關的個人信息;另外,很多互聯網公司,為了自身的商業價值,并沒有妥善地保管好用戶的個人信息,比如說用戶信息是無密碼保存的,或者沒有內部員工權限管理,和脫敏無害使用的。這兩種情況同樣給個人信息的泄漏創造了條件。
敏捷科技信息安全專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守護信息安全攻略,讓網民們學會武裝自己。守護信息安全基本武裝攻略學起來:
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,減少在各類社交平臺不必要的個人隱私展現,并定期修改社交賬號密碼,不要隨意點擊陌生鏈接,不在安全性未知的網址界面中,包括一些問卷調查或在線測試頁面隨意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;
通過正規安全的渠道下載官方版支付、工具、游戲等各類手機APP,不要安裝來歷不明的軟件,特別是在短信內附帶的下載地址。
謹慎使用公共場合的WiFi熱點。避免在連接公共WiFi的情況下進行網絡購物和網銀的操作;
杜絕見碼就掃的不良習慣;
安裝手機安全軟件,對手機內存儲的重要電子文件進行加密。
信息安全不僅會觸碰到個人的隱私,關鍵數據的泄露更會阻礙企業快速發展。數據是任何企業的命脈,重要的數據,例如設計文檔、圖庫資源、涉密基礎數據、成果數據和員工檔案等,一旦泄露,勢必會帶來重創。企業如何保護“信息資產”已經成為數據安全的重中之重。
數據安全威脅的源頭在哪?據有關統計表明,在所有數據丟失事故的原因中,病毒、木馬、蠕蟲和黑客攻擊僅占21%,而內部員工造成的泄密和其它原因占據79%,而我國近80%的中小企業采取的數據保護措施僅限于安裝殺毒軟件和防火墻,也就是說對79%的安全威脅毫無防范,這種狀況應該引起每家企業引起重視!

關注敏捷小助手,了解更多